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June, 2017

《臘腸狗四圍走》非寵物電影:人生,不到你如狗狗般賣萌

Image
子非狗,焉知狗快不快樂、追不追求。即使看到友人對貓貓狗狗無微不至,令寵物們天天耍廢,彷彿梳乎,我亦無法說出「做人不如做狗」。《臘腸狗四圍走》並不是狗狗電影,人類才是主角。因此,無養寵物的人亦大可「放心」。而看畢,大家亦不會高高興興地離開影院。面對人生,就算你如狗狗般賣萌,又如何? TEXT / 劉東 《臘腸狗四圍走》出自美國獨立電影導演陶德蘇朗兹Todd Solondz,導演1999年作品《你快樂嗎?》深得好評。今次Cast強勁,有艾倫布斯汀 Ellen Burstyn、丹尼迪維圖Danny Devito加持。 電影大致可分為四個養狗故事,反思死亡,以及人與人關係。故事1關於一個癌病初癒的乖仔,收養臘腸狗不久後,狗狗便生病及面臨人道毀滅。靚媽以一番疑似感性言論「安撫」仔仔,其實只想快快令阿仔看開,免卻麻煩。故事2說一個宅女摒棄納悶生活;故事3彷彿是所有電影人的纖悔(或許導演就是在訴說自己本人),可是略感枝節過多,狗狗角色亦好像可有可無。幸而,最後一章帶來一陣心頭溫暖。年紀老邁的獨居婆婆叫人避之則吉,某天,自己的童年奇幻地現身於眼前,令她恍然大悟。橋段不免說教,卻令人受落。 艾倫布斯汀Ellen Burstyn飾演憤世獨居富婆。 當中,第二個故事由宅女Dawn(Greta Gerwig飾)描繪人生無常,最為深刻。Dawn出走並在路上遇上墨西哥三爺孫,大象遇溺的比喻、小孩唱月亮之歌,直勾勾地道出人生苦澀。我們常常說「做狗好過做人」、「做貓好過做人」,寵物賣個萌即可以得到罐罐,事實是,即使狗狗很懂賣萌,遇上壞主人、窮主人,亦未必可以得到罐罐。更何況人生,即使你肯勇敢、肯用力又如何?你對人生落力賣萌,它仍然可以很可惡、很殘酷。電影中,臘腸狗遇上不同主人,互相陪伴及影響,帶來未知的溫柔共振。老掉牙一句,相聚有時、別離有時、快樂有時、悲哀有時吧! Greta Gerwig演譯Dawn一角十分細膩,搶盡分數。她曾演出《叻女同學會》、《諗多咗先生》及Woody Allen《情迷羅馬》。值得留意,導演1996年作品《Welcome to the Dollhouse》主角亦叫Dawn,令人有reconnect之感。據指導演要求Greta Gerwig不要過份參考舊作,而要有新的演繹。Greta表達女性緊張、歡喜的情緒特別出色

歐洲3款氣質運動場館 太空泳池Level up!

Image
彩虹邨的粉色球場出名漂亮,吸引人去打卡多過打波,可是看本港整體的運動建築,真的有待改善了!歐洲各地有不少特色運動場館,美觀又實用,不少更是供一般市民使用公共設施,與眾同樂。 TEXT / 劉東 01/ 法國泳池 夢幻未來感 這室內泳池位於法國巴黎以南Bagneux,為2014年一項市區重建項目,翻新及擴張舊泳池,乃出自Dominique Coulon & associés之手。他們作品一向用色簡單,擅用弧線呈現圓滑感覺。 此泳池外保留淺灰水泥牆壁,內裡以潔白為主調,用孤形間隔出有趣空間,同時增強採光。觀眾席全刷上天藍色,不加個別座位,亦是他們常用手法之一,令眼前出現「七巧板」般的幾何視覺。 童及嬰孩池的樓底極低,配合淺水池面,富未來感。 場內預留大量休息空間,另有露天位置可曬太陽。 知識補課:奧運會有建築獎? 除了體育項目,奧運會亦曾為藝文領域設立獎項,包括繪畫、音樂、建築等。1928年,大會為表揚荷蘭建築師Jan Wils設計了當屆奥林匹克場館,頒發建築金獎給他。 到1940年,愈來愈多藝術家、建築師帶同作品參加選拔,更順道在體育比賽場地附近舉辦展覽。 02/ 山脈仙境Ski Jump 位於奧地利阿爾卑斯山脈地區的滑雪跳軌道Bergisel Ski Jump仙氣爆登!早在1920年,奧運會已在該處的自然斜坡舉辦滑雪跳項目。2001年,英國建築師Zaha Hadid設計現存人工軌道及看台,由場館入口至跳台的斜坡共有455級樓梯,全長約250米。建築線條簡約,有如連接雲層的天梯,十分夢幻。 由跳台看下去,好高啊! 03/ 風車國的眼紅看台 這是一個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網球場。顏色醒目,更改了一般四方觀眾席的設計,而造了如眼睛的利落看台。設計由MVRDV建築團隊負責,他們擅長用樓梯及狗牙形狀,令建築物不只是筆直線條,而帶出玩味。 看台上方是眼睛形狀,底下則是公共空間,因此繼承了弧形的天花板,盡見心思。

菲林一代宗師何藩 最後香港影集

Image
「或者於何藩眼中,這一張風暴前夕照,最能代表香港的狀態。」 老香港的snap shoot,凝住小島滄滄美態。何藩一生拍盡香港風光,為本地50年代街頭攝影先驅,被稱為「東方布列松」。他於去年辭世前,致力完成最後一本攝影集《念香港人的舊》,封面為電車照片。原來,何藩本來選了的是一張風暴照片。 TEXT / 劉東 何藩(1931-2016) 何藩代表作之一On the Stage of Life 1954,畫面結構非常有舞台感。 最後的選片時光 年屆八旬歲的何藩,花了一年時間重新檢視舊底片,並抽出500張作品。去年4月,代理人Sarah Greene再協助挑選相片入書,她指整理時用上一些頗為「山寨」卻奏效的方法:「何藩先生有大批從未曝光的作品,我們得快速整理好。因此就買來一個平價小燈箱,把負片放上去,用我的iphone拍張數碼照片,再放到電腦軟件轉為正片,供他選擇。」沒有什麼複雜及奢華,何藩就坐在電腦前,親自挑選及為每張照片起題。 選擇過程中,菲林大師更鼓勵Sarah表達個人見解:「難以想像,其實他可以全權決定Yes or No,可是他會說『你認為此張相如何,我想聽下你點睇』,就算不合他心意,他亦會很溫柔地說出自己看法,而不是批評。」此部分花了約兩星期,兩個月後,何藩突然因肺炎入院,並於六月離世。 《 念 香港 人 的 舊 》於本月中出版,封面為攝於屈地街的電車照。 協助何藩挑選舊底片的影集代理人Sarah Greene。 封面風暴不再 說到攝影集封面,何藩本來選了一張風暴前夕的照片,出版團體其後認為另一張電車照片更配合主題。Sarah指:「何藩先生喜歡的風暴前夕,展示天地變色,很有藝術感,他感到那一刻最能表達香港的狀態。可是,團隊考慮到電車照片更能帶出攝影集主題。」 她解釋,今次主要為何藩的街拍作品,而電車是貫穿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,像引領讀者遊走一番。更直接的是,見到此電車,就知是香港了。兩張照片、兩種涵蘊,反映對於本土情懷不同的解讀。 何藩原本挑選的封面照片Storm Approaching。  Crop相先行者 現代人習慣把照片裁作正方形,其實何藩早有涉獵!他擅長把菲林照片剪裁或併照成特別形狀,令構圖比例感更強,或突出主題。他亦酷愛工整構圖,攝於1954年的代表作Approaching Shadow,據聞相

專訪:觸執毛都識BL?談樂隊的攻與受

Image
「有時攻,有時受,我們都一起很久了,要試一些新嘢。」 樂隊觸執毛正式成軍已有9年,創作不斷找尋新火花。跟五子聊及日常相處,竟說起日本次文化中的「攻受概念」,他們頓時失笑……究竟夾band可以有何BL偉論? TEXT / 劉東 PHOTO / nigel ong@wildog workshop、wai、商台製作 (原文另出版於#558期metro Pop雜誌及網頁) 日劇生活 「我們活得像日劇!」 正式成團約9年,歌曲帶有後搖、爵士、數字搖滾等氣息;最近又多了在主流平台出現,但觸執毛一直拒絕為他們的風格下定義。談到日常創作,五子說要保持一顆纖細的心,感受生活。觸執毛指,除了〈Love Ain’t Red〉是受到國民教育事件觸動而寫,他們絕少為了某大事件創作,而是生活上的秒秒細節。 觸執毛結他及鍵盤手Mike說:「感動可以好簡單……例如你想去截正在關門的升降機,見到入面個人兇神惡殺,狂按個升降機鍵,原來是等你,開門給你,你會好感動,都夠寫一串旋律出來啦!」 而主音阿水則形容,他們的創作方式就如一部日劇,而不是韓劇:「韓劇好dram,又不發現你愛人是你個妹,又不患上絕症。我們比較似日劇,例如,第一集講請個女仔飲紙包飲品,第二集糾結再送多包,第三集最後都不送了。故事平實一點,感受卻不會少。其實生活都是如此!」 知識補課:攻受文化 攻與受為日本次文化中的概念,多出現於男同志漫畫,簡單可以理解成一個角色較主動,另一較被動,跟俗語1及0略為相似。男同志漫畫亦分BL及H。BL是指Boy’s Love,不一定有性愛場面;H則包含色情成份。 去年舉行的《樹窿計劃》音樂會,觸執毛背著觀眾奏。 有攻有受 「攻受概念是不是『1』和『0』?」 組團多年以來,觸執毛離離合合,bass手多次轉變,才成了現在的五子。主音阿水時不時笑言隊員之間是婚姻生活,與不同band合作時,更像偷情。筆者不禁乘勝開個玩笑,問他們一起創作時誰是攻、誰是受。 想不到,有成員知道何謂「攻受」,亦有成員不太清楚。經一輪解話,阿水竟然大爆:「Lester(結他手)絕對是受,100%啦!我意思是,他很就得人。」大家都笑不停,而Lester亦沒否應。 結他及鍵盤手Mike較認真地整合指,一隊人不能只攻只受:「以前創作時,多數是一起free jamming,

《玩謝大作家》黑色幽默 去你的文明!

Image
阿根廷,勾起你什麼幻想? 刺激、熱情、吵鬧,及一份泥土味。 《玩謝大作家》就是一部對阿根廷不留餘地的黑色幽默作品。故事講述一名諾貝爾文學獎小說作家丹尼爾(Oscar Martinez飾演),重回「逃離」40多年的阿根廷小鎮被玩謝。作品以城市與鄉村,反映文明與人性,穿梭真相與虛無,有時或比一槍打死你更可怕。  TEXT / 劉東 藝文的屎 電影中,丹尼爾年輕時離開家鄉沙拿斯,不屑無名小鎮的落後及愚昧,其後定居西班牙,可是,他的成名著作卻充滿沙拿斯痕跡。直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,他收到家鄉發來的「傑出市民獎」邀請。內心交戰一輪後,他竟然一鼓作氣決定回去,電影沒有交代實質原因。  一抵埗由傻笨鄉里接送,要駕車八小時才到小鎮,半路竟然死車,鄉里更無電話求救。半夜荒涼之際,丹尼爾竟然要撕掉自己的書本來生火。更荒謬的是,翌朝傻笨鄉里竟然要在路邊大便,再撕了著作的紙張來抹pat pat!立即令人想起意大利現代藝術家Piero Manzoni的作品Artist's Shit!這是對文學及獎項的最大諷刺,即使是文著鉅著,面對人的基本需要,仍是「不外如屎」。 阿根廷落寞家鄉 其實,主角本身亦對文學獎項、文化政策寄存極大質疑。他在諾貝爾頒獎禮致詞時說:「我相信藝術家獲得一致認同,會直接且必然地,導致他的衰落。」他向世界展示了阿根廷,尤其滿足歐洲人對此南美國家的好奇慾望,因而獲得認同,卻亦令他舉步維艱。 此情節與電影的遭遇挺為相似,兩位導演加斯頓杜柏Gaston Duprat、馬里奧高恩Mariano Cohn皆為阿根廷人,而《玩謝大作家》代表阿根廷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,影評網Rottentomatoes獲100%好評。雖不如戲中被罵靠家鄉「上位」,但戲裡戲內更顯諷刺。 可是值得一提,現實中阿根廷從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。1960年代至1970年代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浪潮,稱為Boom Latinoamericano,阿根廷文壇先驅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雙目失明,仍創出不少哲理深刻的幻想文學。可惜,同期諾貝爾文學獎由馬奎斯憑《百年孤寂》取得。在質疑及諷刺之下,此電影揭示阿根廷文學中一塊缺失的角落。 導演及製片加斯頓杜柏Gaston Duprat、馬里奧高恩Mariano Cohn。 喪心對照 男角奧斯卡馬提

記者採訪兩年:從一間無校規的中學看教育

Image
「無得揀」這三個字綑縛不少家長、學校的心,才去催逼孩子。獨立記者林茵用2年多完成報導書籍《教育不止一條路》,以本地創意書院為實例,或能送上一場選擇的啟迪。無得揀,其實是集體的惰性,請社會各界別再偷懶了! TEXT / 劉東 PHOTO:Franky、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(原文另亦出版於#559期metro Pop雜誌及其網頁) 駐校記者 「冬菇頭」髮型,笑起來帶點孩子氣的林茵,原來已有多達5年的主流媒體經驗;而她轉身成為獨立記者,亦有約三年時間。以教育為題,並非因為以前跑教育beat(行內用語,指走訪某組別);而是當經歷國民教育事件後,她希望有系統地探討本地教育問題。 過往的採訪經驗中,她多次接觸到「香港兆基創意書院」的學生及畢業生:「以前我在《明報》副刊時,經常做一些社會時事的題目,如集會及遊行,不時跟年輕人聊天,後來才知他們是兆基的中學生。因為兆基書院的學生可以染髮,而該校校服也不是傳統那樣,表面上看不出是學生。我感覺他們有一種氣場:關心社會、有見解、有性格。可以教出一群學生具有類似性格及特質的學生,到底是甚麼樣的學校?」 2015年1月,她正式在兆基創意書院進行駐校採訪,幾乎天天「上學」,跟老師、同學一起生活,共收集了過70個訪問,看看學校創辦10年間,如何貫徹「教育實驗」的理念。 沒有校規 「規則原意或許是好的,卻未必達到educate的效果。」 「不要跟學生說『不准』,因為不准就是規範,而規範對於藝術是一種冒犯。」書中寫著前副校監馮美華由始創學校起的方向理念。兆基創意書院沒有校規,只有在開校初期,校方定出的「十大不接受行為」,除了有關遲到及曠課一條,其餘的都沒有實質懲罰。 林茵進一步質疑一般學校由上而下的訓導機制:「在傳統的學校,像我們這些平凡學生,有rules就要遵守,可是卻沒想過為何要遵守。有老師曾分享,在傳統學校任教時,要檢查男同學的襪子是否純白色,每日要同學拉起褲管給他檢查,感覺有如監獄風雲,令他十分難受。規則原意也許是好的,可是大部分情況下,卻沒有達到educate的效果。」訓導訓導,多數有訓無導。 畫枱驚喜  「當那規條是由一個權力體壓下來的,你記得的,就只會是討厭,而不是甚麼美麗的價值。」  書中提到「畫枱事件」;在創校不久,校方鼓勵同學畫壁畫及裝飾校園,可是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