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2017

《出貓特工隊》:我們一生都是考試奴!

Image
《出貓特工隊》報捷,除了為久久沈寂之泰國商業片振臂一番,亦再次證明「考試戲」在亞洲的魅力。《出》兩星期內在泰國票房破億,於美國電影網站IMDb獲得8.3分。青春在前;殘酷在後,一部混笑、怒、哀的搶眼校園電影,究竟有什麼魔法? TEXT / 劉東 賣天才 答案變黃金 故事講述家境中下的天才學生 阿蓮 (茱蒂蒙翠莎容素欣飾演)憑好成績入讀高級學府。她不忍心好友 明詩 (依莎亞賀素雲飾演)肥佬,而首次於考試中作弊,供答案給對方抄。明詩男友 柏豪 (提拉東蘇帕龐皮尤飾演)得知後提議一起出貓賺錢,招攬肯出錢的「客人」同學,並由阿蓮設計暗號,於試中悄悄提供答案。其後生意竟愈滾愈大,為了出國留學及狂賺一筆,他們冒險挑戰極為嚴謹的國際考試,搞到又嘔又喊。真正的試煉是金錢、友誼、品德。 超模初演 飾演主角阿蓮的Aokbab值得加許,零經驗卻自然到位。Aokbab自15歲入行當模特兒,今次首次演出就擔大旗。其實,不少校園情節片亦有類似選角手法,如台灣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或本港《那一天我們會飛》,白紙有白紙的威力吧。 以Aokbab的臉孔,本來演外冷內熱就有一定優勢,而她對著曖曖昧昧、亦戰亦友的 阿賓 (查朗桑提納托古飾演)表情尤佳,淡淡散發可愛的搗蛋感覺,很「舒淇」!另外,據指導演為配合角色「左拗」設定,而對Aokbob進行魔鬼式訓練,務求令她可用左手快速做試卷。有苦自己知,學愛因斯坦所說,Genius is 99% hard work and 1% talent! 睇人出貓仲緊張 而整部電影可說相當完整,節奏步步進逼,最後大考更令人手心冒汗。飾演阿賓的Non透露,導演對每個鏡頭的時限十分執著,例如要求他在指定秒數內反轉某物品。如此精確計算令全片節奏強勁,同時發揮商業泰片一向的玩味特質:笑位,一定要有!在此放下燈謎,其中一個笑位與本地歌手吳雨霏名曲有關,成功令全場同時噴笑,翻譯亦記一功,相信睇過的朋友都會記得。 順帶一提,製作團隊在畫面結構不時加入Slogan Tag,最明顯是阿蓮身穿印有Making It Happen字樣的上衣;製筆工場影埋樑上Safety First字眼。電影一向有類似技巧,如主角路經什麼廣告燈箱,拍到燈箱上的文字或符號,以作出一些與故事情節的呼應。在這#Hashtag世代,此等技倆大概更會愈來愈

《編寫美好時光》二戰與幽默:當英國人無熱水泡茶

Image
「我只要能喝一杯茶,所有事都能好過來。」 面對戰爭、貧窮、離異,Catrin說她要喝茶。 今個月是戰爭片月!此部《編寫美好時光》在嚴肅中配上英式幽默、熱血及愛情故事。電影講述二戰倫敦一個女編劇Catrin(珍瑪雅德頓Gemma Arterton飾),身為有婦之夫,初踏電影行業。即使在空襲下,仍敲著打字機創作,直至完成劇本。對,打仗時期,人們都要入場睇戲啊! 走梗難,人們還有心情去看戲,大概難以置信。在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期間,倫敦被轟炸超過76日,超過4萬人死亡。不少戲院被炸毀,可是入場數仍居高不下。《Gone With The Wind》正是出品於二戰時期美國,1940年於英國上映後大賣及連續播放幾年之長。當然,那時有大量政治宣傳電影,戲中正是說Catrin受聘國家新聞電影部,編寫propaganda電影,振奮市民及軍隊的劇本。 「戰火中,人們仍然要過日子。」 本片監製及導演指,戲中大玩英國人的幽默,更準確,應該是倫敦人的幽默。對筆者來說,所謂「英國人的幽默」多多少少帶著令人嚥不下的諷刺及老派,即令人想扳回冷笑或冷汗。其實戲中不乏此種「以為自己好好笑」的串串角色,如男角Buckley(森加芬Sam Claflin飾)。可是,本人認為戲中最想表達是一份樂觀和希望,back to幽默本意。 編劇嘉比芝雅比Gaby Chiappe解釋,戰火中,人們仍然要過日子。好像一間商店被炸,另一間商店仍掛著「照常營業」的門牌。The show must go on,本片參考及反映了戰爭中另一面社會狀態,相當獨特。 戲中飾演老演員明星的標尼菲Bill Nighy非常精彩,亦最後帶出此種幽默。他大概是片中最拒絕與戰爭扯上關係的人,同時喜感最多。一幕,他失控地斥責大家開口埋口都是War War War……他才不在意戰爭,只在乎自己有沒有型角色演。 (以下含劇透) Tea Please!對Catrin來說,茶都是她的「治癒」良藥。導演選用茶及茶煲來作標誌,乃十分聰明的。這反映英國人對茶的態度,及建構他們幽默的重要元素:天跌下來,飲杯茶就無事喇。 初段,Catrin跟丈夫聊到經濟窘困,她提議喝喝茶,那是一種帶著微笑的的安撫,以Cheer Up對方,就像當時所有英國妻子一般。直至她真的遇上空襲,看見路人炸到血肉模糊。她倖存回到家中,燥燥

《甜味人間》導演河瀨直美 23歲自拍尋父之旅 @澳門紀錄片節

Image
看著《甜味人間》中的紅豆銅鑼燒,泛起絲絲幸福之感。不能想像,導演河瀨直美的童年有著暗黑一頁。本屆 澳門國際紀錄片節 以河瀨直美為焦點導演,包括播放其7部作品,更邀請她到澳門與觀眾映後交流 (7月23日場次) ,令人期待。 TEXT / 劉東 「我相信人們需要去發掘、去尋找獲能重建自信和力量的事情。」 — 河瀨直美 說起河瀨直美,最為本地大眾熟悉之作品大概是去年的劇情片《甜美人間》。故事講述一位痲瘋病婆婆,遇上一身債務的銅鑼燒店長,對小人物描繪細緻。其實,河瀨直美由紀錄片起家,首部作品更是「自拍」而來,用八毫米拍攝,坦白地把自己家事及成長化成點點顆粒。 河瀨直美1969年出生於日本奈良縣,從小,爸爸媽媽對她來說再模糊不過。她雙親離異,而外公、外婆也離婚,輾轉之下她被交託給母親的姨媽撫養。23歲的她抱著種種疑問:為何父母要拋棄她?假如沒有父母,我在這世界中算什麼?河瀨決定拿著攝影機,以及一堆童年照片重遊故鄉,找尋素未謀面的爸爸,1992年完成首部「私紀錄」作品《擁抱》。 第二屆澳門國際紀錄片節Booklet。 紀錄片的吸引之處,一字曰:真。大學曾涉獵紀錄片知識,講師區家麟曾播放天災人禍,以至地方小人物等紀實片段,全都十分動人,他總結:「呢啲嘢點解好睇,因為佢係真嘅,真嘅嘢係最好睇!」 戰後日本紀錄片經歷以社會介入為主旨的時期,80年代起創作漸漸傾向私人領域,聚焦個人情感、家庭關係等主題。而「私紀錄」更增添不少揭自己瘡疤感覺,由於主角多數是平凡人,令人容易有代入感,勾起觀眾對其私事「吃花生」之趣味。由首部片至2010年後,河瀨再次以自己的家庭為紀錄片主題,如《垂乳女》及《奄美之旅》則與寶貝兒子有關。如果你認為《甜味人間》鋪排太矯情(筆者頗為受落,尤其偏心主角永瀨正敏,乃人人口味各異),河瀨的紀錄片或者能治你平實之追求。 河瀨 拍攝 養母並製成《蝸牛》、《塵》二部紀錄片,一手拿鏡頭,一手撫摸老人家的臉,令人印象深刻,有如近年VR科技之視覺。 與兒子出走及找尋找而拍下的《奄美之旅》。 河瀨的作品貌似偏重女性視覺,更準確應該是一種溫柔而堅定的生命美學。去年河瀨為時裝品牌MIU MIU拍攝短片,全片9分鐘對白不多,運用大量影像的隱喻,描述小女孩由家鄉奈良闖入喧鬧都市,詩意十足(即使為商業宣傳)。

《臘腸狗四圍走》非寵物電影:人生,不到你如狗狗般賣萌

Image
子非狗,焉知狗快不快樂、追不追求。即使看到友人對貓貓狗狗無微不至,令寵物們天天耍廢,彷彿梳乎,我亦無法說出「做人不如做狗」。《臘腸狗四圍走》並不是狗狗電影,人類才是主角。因此,無養寵物的人亦大可「放心」。而看畢,大家亦不會高高興興地離開影院。面對人生,就算你如狗狗般賣萌,又如何? TEXT / 劉東 《臘腸狗四圍走》出自美國獨立電影導演陶德蘇朗兹Todd Solondz,導演1999年作品《你快樂嗎?》深得好評。今次Cast強勁,有艾倫布斯汀 Ellen Burstyn、丹尼迪維圖Danny Devito加持。 電影大致可分為四個養狗故事,反思死亡,以及人與人關係。故事1關於一個癌病初癒的乖仔,收養臘腸狗不久後,狗狗便生病及面臨人道毀滅。靚媽以一番疑似感性言論「安撫」仔仔,其實只想快快令阿仔看開,免卻麻煩。故事2說一個宅女摒棄納悶生活;故事3彷彿是所有電影人的纖悔(或許導演就是在訴說自己本人),可是略感枝節過多,狗狗角色亦好像可有可無。幸而,最後一章帶來一陣心頭溫暖。年紀老邁的獨居婆婆叫人避之則吉,某天,自己的童年奇幻地現身於眼前,令她恍然大悟。橋段不免說教,卻令人受落。 艾倫布斯汀Ellen Burstyn飾演憤世獨居富婆。 當中,第二個故事由宅女Dawn(Greta Gerwig飾)描繪人生無常,最為深刻。Dawn出走並在路上遇上墨西哥三爺孫,大象遇溺的比喻、小孩唱月亮之歌,直勾勾地道出人生苦澀。我們常常說「做狗好過做人」、「做貓好過做人」,寵物賣個萌即可以得到罐罐,事實是,即使狗狗很懂賣萌,遇上壞主人、窮主人,亦未必可以得到罐罐。更何況人生,即使你肯勇敢、肯用力又如何?你對人生落力賣萌,它仍然可以很可惡、很殘酷。電影中,臘腸狗遇上不同主人,互相陪伴及影響,帶來未知的溫柔共振。老掉牙一句,相聚有時、別離有時、快樂有時、悲哀有時吧! Greta Gerwig演譯Dawn一角十分細膩,搶盡分數。她曾演出《叻女同學會》、《諗多咗先生》及Woody Allen《情迷羅馬》。值得留意,導演1996年作品《Welcome to the Dollhouse》主角亦叫Dawn,令人有reconnect之感。據指導演要求Greta Gerwig不要過份參考舊作,而要有新的演繹。Greta表達女性緊張、歡喜的情緒特別出色

歐洲3款氣質運動場館 太空泳池Level up!

Image
彩虹邨的粉色球場出名漂亮,吸引人去打卡多過打波,可是看本港整體的運動建築,真的有待改善了!歐洲各地有不少特色運動場館,美觀又實用,不少更是供一般市民使用公共設施,與眾同樂。 TEXT / 劉東 01/ 法國泳池 夢幻未來感 這室內泳池位於法國巴黎以南Bagneux,為2014年一項市區重建項目,翻新及擴張舊泳池,乃出自Dominique Coulon & associés之手。他們作品一向用色簡單,擅用弧線呈現圓滑感覺。 此泳池外保留淺灰水泥牆壁,內裡以潔白為主調,用孤形間隔出有趣空間,同時增強採光。觀眾席全刷上天藍色,不加個別座位,亦是他們常用手法之一,令眼前出現「七巧板」般的幾何視覺。 童及嬰孩池的樓底極低,配合淺水池面,富未來感。 場內預留大量休息空間,另有露天位置可曬太陽。 知識補課:奧運會有建築獎? 除了體育項目,奧運會亦曾為藝文領域設立獎項,包括繪畫、音樂、建築等。1928年,大會為表揚荷蘭建築師Jan Wils設計了當屆奥林匹克場館,頒發建築金獎給他。 到1940年,愈來愈多藝術家、建築師帶同作品參加選拔,更順道在體育比賽場地附近舉辦展覽。 02/ 山脈仙境Ski Jump 位於奧地利阿爾卑斯山脈地區的滑雪跳軌道Bergisel Ski Jump仙氣爆登!早在1920年,奧運會已在該處的自然斜坡舉辦滑雪跳項目。2001年,英國建築師Zaha Hadid設計現存人工軌道及看台,由場館入口至跳台的斜坡共有455級樓梯,全長約250米。建築線條簡約,有如連接雲層的天梯,十分夢幻。 由跳台看下去,好高啊! 03/ 風車國的眼紅看台 這是一個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網球場。顏色醒目,更改了一般四方觀眾席的設計,而造了如眼睛的利落看台。設計由MVRDV建築團隊負責,他們擅長用樓梯及狗牙形狀,令建築物不只是筆直線條,而帶出玩味。 看台上方是眼睛形狀,底下則是公共空間,因此繼承了弧形的天花板,盡見心思。

菲林一代宗師何藩 最後香港影集

Image
「或者於何藩眼中,這一張風暴前夕照,最能代表香港的狀態。」 老香港的snap shoot,凝住小島滄滄美態。何藩一生拍盡香港風光,為本地50年代街頭攝影先驅,被稱為「東方布列松」。他於去年辭世前,致力完成最後一本攝影集《念香港人的舊》,封面為電車照片。原來,何藩本來選了的是一張風暴照片。 TEXT / 劉東 何藩(1931-2016) 何藩代表作之一On the Stage of Life 1954,畫面結構非常有舞台感。 最後的選片時光 年屆八旬歲的何藩,花了一年時間重新檢視舊底片,並抽出500張作品。去年4月,代理人Sarah Greene再協助挑選相片入書,她指整理時用上一些頗為「山寨」卻奏效的方法:「何藩先生有大批從未曝光的作品,我們得快速整理好。因此就買來一個平價小燈箱,把負片放上去,用我的iphone拍張數碼照片,再放到電腦軟件轉為正片,供他選擇。」沒有什麼複雜及奢華,何藩就坐在電腦前,親自挑選及為每張照片起題。 選擇過程中,菲林大師更鼓勵Sarah表達個人見解:「難以想像,其實他可以全權決定Yes or No,可是他會說『你認為此張相如何,我想聽下你點睇』,就算不合他心意,他亦會很溫柔地說出自己看法,而不是批評。」此部分花了約兩星期,兩個月後,何藩突然因肺炎入院,並於六月離世。 《 念 香港 人 的 舊 》於本月中出版,封面為攝於屈地街的電車照。 協助何藩挑選舊底片的影集代理人Sarah Greene。 封面風暴不再 說到攝影集封面,何藩本來選了一張風暴前夕的照片,出版團體其後認為另一張電車照片更配合主題。Sarah指:「何藩先生喜歡的風暴前夕,展示天地變色,很有藝術感,他感到那一刻最能表達香港的狀態。可是,團隊考慮到電車照片更能帶出攝影集主題。」 她解釋,今次主要為何藩的街拍作品,而電車是貫穿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,像引領讀者遊走一番。更直接的是,見到此電車,就知是香港了。兩張照片、兩種涵蘊,反映對於本土情懷不同的解讀。 何藩原本挑選的封面照片Storm Approaching。  Crop相先行者 現代人習慣把照片裁作正方形,其實何藩早有涉獵!他擅長把菲林照片剪裁或併照成特別形狀,令構圖比例感更強,或突出主題。他亦酷愛工整構圖,攝於1954年的代表作Approaching Shadow,據聞相